新闻详情
会员案例 | 华成故事汇: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——徐光启


华成故事汇

第 14 期


穿越时空,触摸历史。「华成故事汇」一期一个展馆故事,带您走进由华成出品的展馆,感受文化脉搏,见证文明呈现。

徐光启,是中国明朝末期重要的科学家、政治家,他毕生以“富国利民”为目标,致力于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。他翻译和吸收欧洲科学知识,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研究实践,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。

本期聚焦由华成文化设计与布展的徐光启纪念馆。带您在徐光启的翻译著作中,走进这位中西文化会通先驱的世界。



本期坐标

徐光启纪念馆


图片

• 2016年度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推介精品奖


在这个由明宅第建筑“南春华堂”异地保护改建而成的纪念馆内,中西交流的主线贯穿始终。我们从研究徐光启的人物特征和历史贡献入手,以与人物品格相一致,与空间相契合的展示风格,巧妙诠释何为“中西文化汇通第一人”。


图片


徐光启曾提出“欲求超胜,必先会通。会通之前,必先翻译。”这是徐光启为学习西方文化划定的循序渐进三阶段。三阶段里,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底细,然后加以消化吸收,最后才能融合中西,形成一种超越前者的新文化。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,敢于正视传统文化的不足,徐光启完美地诠释了“海纳百川、大气谦和”的胸襟和气度。


文化交流

翻译


徐光启从38岁起,师从传教士利玛窦学习的科学知识,并与利玛窦合作完成《几何原本》的翻译。其中“平行线”“三角形”“对角”“相似”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,甚至“几何”这个词本身都是经过他反复推敲确定下来的。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在中国古代,数学又被称作“形学”,若译为《形学原本》则主题比较片面。利玛窦提议,“形学”在西方语言中为“Geo”,可在汉语中选择意相近、音相似的词来翻译。徐光启经过不断推敲后,寻到“几何”一词与“Geo”音近意切,便主张把书名翻译成《几何原本》。

1607年,《几何原本》前六卷正式出版,马上引起巨大反响。此前,我国虽有《九章算术》等数学典籍,但并无完善的学术系统,更缺少专业的数学术语。梁启超称赞《几何原本》的翻译“字字精金美玉,是千古不朽之作”。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在仿明书架中,集纳了图文、实物与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,让参观者在观展行走的过程中,能充分感受到徐光启中西会通的历史贡献,以及取得的科学成就。


图片
图片


在纪念馆的中堂,多媒体交互影像中讲述着徐光启与利玛窦的故事。在中庭,则设有勾股定理互动演绎装置,为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加实践体验。


会通


徐光启还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翻译机构的雏形——历局,掀起了中国古代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。历局成立后,最大的成果莫过于《崇祯历书》的编译。


图片


1629年,徐光启奉旨以近七十高龄组织编译《崇祯历书》,秉持着“翻译—会通—超胜”的主体思想,在保留中国传统历法的基础上,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第谷、哥白尼等西方天文学者的理论、度量制度,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等,引入了地球、黄道等概念,让中国天文学进入了世界天文学的共同轨道。

图片
图片

三球仪模仿日地月的运行轨迹


超胜


生于明末的徐光启始终以“富国强兵”为己任,用务实严谨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的碰撞。1611年,徐光启在看到“泰西水器及水库之法精巧奇绝”的《泰西水法》后,又求教于熊三拔,与之合译此书。


图片


在多次译介西方文献的过程中,西方数学的严密逻辑以及科学的试验方法都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。他灵活运用翻译《泰西水法》时获得的水利知识,在北方进行种植南方高产作物——水稻,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

图片
图片

我们能吃到连价廉物美的甘薯也归功于徐光启。在进行了多次试种后,他成功地把甘薯从福建引进上海种植,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饥荒问题。

图片

在长廊外侧,我们将原有的石围栏,改为玻璃隔断,使整体视野宽广通透,结合墙上简洁精致的版面。通过这样的呈现形式,也由此更加体现出徐光启胸怀天下、廉洁正直的品格。

图片
图片

在我国历史的王侯将相中,徐光启算得上“默默无闻”,可他的学术成就,几乎无人可以替代。终其一生,徐光启都在寻找富国足民之路,追求科学进步之光,其光芒也时刻照拂着中华大地上的黎民百姓。


更多文化大餐等您来发现!



参 观 指 南

上海徐光启纪念馆


展馆地址上海市南丹路17号

开放时间:09:00-16:30


图片